由于历史和科学发展的原因,中医学用“四气五味”来说明药物和食物的功效和性能,相当于现代营养学所指食物所含的某些活性物质,或功能性因子。
食物有寒热温凉平五性,称为“四气”,是从食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,与所调整对象本来身体状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。如饮酒后人体有温热的感觉,故称酒性热。吃了柿子或绿豆,身体中的燥热感减轻,故称柿子、绿豆性寒。 古代医家积累了大量对食物和药物进行寒热温凉平的分类经验,提出温热食物,具有祛寒、助阳、生热、温中、通络等作用;寒凉食物,具有清热、泻火、解毒、滋阴、生津等作用;平性食物,具有健脾、开胃、补肾、广谱调整身体的作用。这些经验在实践应用中证明是非常有效,还待进一步完善。
食物的酸辛甘苦咸淡涩味,称为“五味”, 味的概念,实际是表示食物性能的又一标志,而不仅仅表示真实的滋味。酸涩味指代的功能是收敛坚阴;苦味指代的功能为开泄燥湿;甘能补益调和;辛能发散,通气血;咸能软坚泻下;淡能渗湿,利尿。
结合食物的四气五味,来概括食物的性能,主要是用来说明食物的主要功效,同性不同味,或同味不同性,其功能就有差异。如同属寒性,甘寒则养阴,苦寒则泻热。另外,概括食物的性能,也是实践运用中配对人体的体质反应类型的需要。现代营养学揭示了某些功能性食品含有很多活性物质,中医学的四气五味理论有利于我们把握食物的内在成分的功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