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性食品并不是现代营养学的一个新的概念,在正常情况下的食疗、药膳养生防病,在疾病过程中的食养康复,饮食宜忌,在中医传统文化中记载丰富,渊源流长。食养受到重视源于公元前12世纪周代,《周礼天官》一书中有“食医”的记载,并与“疾医”、“疡医”、“兽医”并列。食医的职责是管理宫廷帝王嫔妃的饮食营养和卫生。明确提出用食物来治疗疾病,首见于春秋战国时代的《黄帝内经》“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”,提出了疾病后期不需依赖药物治疗,可以运用饮食调养以协助病体的康复。成书于汉代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把365种动物、植物以及矿物质,根据养生、治病和有毒与否分为三个等级,即上品、中品及下品。上品养生为主,包含一些适用于慢性疾病的常见食物,如糯米、小麦、芝麻、枣、姜以及韭葱。可见,诸多主食既可养生,又可作为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。
目前我国卫生部把 89 种中草药归为既是食品,又是药品系列,就是因为不少食品在长期的实践中,表现出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。因此中医食疗、药膳学的很多经验和成果,可以为国际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提供借鉴。 |